小米现在97%的销量仍然来自于中国市场,雷军希望让小米模式走出去,在全球各处继续复制。对于小米的国际化布局来说,2015年是一个关键的年份。“小米最开始进入的是台湾、香港和新加坡,先在小市场进行实验,我们现在需要在印度、印尼这样的大市场做出成绩来。”印度和中国人口相当,被人预测将成为智能手机全球第二大市场。而且,印度的消费者对价格更为敏感,小米模式更容易成功。去年红米Note在印度上市,出现了五万台6秒售罄的火爆场面。雷军同时提到,小米的粉丝遍布全球,“国际米粉”也在帮小米全球推广,制作各国的语言版本,甚至把MIUI系统移植到各种手机上。雷军相信,只要坚持和用户做朋友,按照用户的要求改善产品,小米就一定会在世界范围内取胜。今年,小米将继续进军巴西和俄罗斯。
2014年,小米有多次“大手笔”的投资,在内容和渠道上为小米保驾护航。这其中包括18亿元入股爱奇艺,并购买了优酷土豆千万美元量级的股票,为小米电视和其他设备提供内容保障;投资5,000万美元,持股世纪互联,布局云服务;战略投资2,500万美元于九安医疗旗下的iHealth,进军移动医疗。雷军创办的顺为基金、小米和小米的机构投资者共同构成了互通互联的网络,在小米相关的硬件、软件、服务等领域广泛合作,为小米营造了有利的生态环境。这些投资项目涵盖可穿戴设备、内容、移动互联应用等多个领域,生成了巨大的数据库,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小米“探测”新一轮大势的风向标。
谈及小米的上市计划,雷军再度表态“五年不上市”。经历了多次持股公司IPO的雷军,深知上市的利弊。对于小米来说,上市容易让团队“过分关注短期营收,无暇顾及长远计划”。“上市融了资还是要继续做企业,现在小米的融资能力很强,无论通过股权还是债权途径都可以融到钱。”雷军在小米成立之前就已经财务自由,上市自然不会有财富上的“诱惑”,但对于员工呢?雷军回应说,小米的员工都是奔着成就伟大公司的目标在努力的,当然对于短期和长期回报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安排,在入职时可以选择公司提供不同股权和工资的配比,也会在融资进入时,开放交易窗口,容许员工将股权变现。
雷军一直用“顺势而为”、“飞猪理论”来描述小米对机遇的把握。小米成立的2010年,恰逢安卓迅猛发展、3G网络兴起、中国智能手机市场“起风”的时刻,小米这四年乘上了这股风。那么,接下来的风会往哪里吹?雷军的答案是智能电视和智能家居。在这两个领域,雷军早已经开始了布局。去年10月,小米推出了四款智能家居产品,包括小蚁智能摄像机、小米智能插座、智能灯以及小米智能遥控中心。雷军的愿景是希望将小米手机和智能家居设备连在一起,“你一回家不用掏钥匙,门开了、灯亮了、音乐响了,生活变得非常舒服,让每个人都切实享受科技的乐趣”。
展望未来10年,雷军认为这将是中国制造企业转型到中国创造的关键时期。这种历史机遇就好像20世纪80年代之于日本,90年代之于韩国一样。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,他希望把小米做成索尼、三星这样的国民品牌,带动整个中国的产业进步,从此一改中国制造的低端廉价形象,成为可以比肩苹果的全球品牌。清华经管学院的院长钱颖一认为,目前中国经济对全球的影响力,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相当。像小米这样的卓越企业,应该起到示范作用,把中国企业管理之道、品牌成功之道,向全球输出。
这条路还很长,正如我和朋友圈里的大多数人还没有用小米手机,但是雷军笑笑说:“没关系,将来有一天你会用的。”